为贯彻落实学校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育理念,积极响应学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号召。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将学校推出的“课堂激励基金”作为重要抓手,购置一批学习用品,巧妙运用于教学实践。该举措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,使专项基金成为激活课堂氛围、提升教学实效的“催化剂”
因材施教,激励方式灵活多样
软件工程系于晓婷老师精心设计了一套与课堂表现紧密挂钩的“即时奖励机制”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表现,设计了三类激励方案:对于课堂互动积极的学生,准备了技术类图书和专业工具;对于项目完成质量高的团队,配备了实用的学习用品;对于学习态度有明显改善的学生,则给予精神鼓励配合小礼品。
“重点不是礼物价值,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被认可。”于晓婷老师表示,她会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轨迹,对比学生前后的变化,将激励用在“关键时刻”。

数据印证效果,多方评价积极
软件工程系于晓婷老师的教学数据呈现出积极态势。所授课程的到课率保持在99%以上,互动率明显提升,课堂讨论更加热烈,课后答疑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。
学生评价同样反映了这一变化。班级学生反映:“以前上课总觉得答对答错都无所谓,现在会认真准备,因为老师真的在关注每个人,大家都想做得更好。”
系里其他教师也注意到了这种连锁反应。“学生在其他课上的表现也更主动了,整个年级的学习氛围都在变好。”
从”试”到”推”,探索长效机制
“课堂激励基金”在我系的成功应用,验证了即时奖励对提升课堂活力的显著效果。未来,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将探索构建一个包含“课堂表现积分”、“项目实践勋章”等在内的多元化、系统化激励体系,同时鼓励教师结合各自课程特点,探索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。旨在让这份学习热情得以持续燃烧,推动教学质量持续向上,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。